李献锋,李名梁:关于中国工匠精神的若干思考
作者:jxzlpgzx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9日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中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出现了鲁班、李冰、李春这些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著名工匠。但到了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代,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业工匠,工匠精神逐渐缺失。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自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后“工匠精神”成为了热词,也成为科研的热点,众多的研究者对“工匠精神”作了深入的研究,寻求工匠精神的回归,以契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的客观需求。
(一)系统研究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结构及其内在机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在经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后,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一切产品和服务开始有了更高品质的追求。我们现在推崇工匠,寻求工匠精神回归,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某些行业还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由“有”到“优”的需求。其实工匠我国自古有之,当前一些传统行业和优势产业仍有许多能工巧匠。但是我们一部分行业太浮躁,缺乏沉淀与积累,片面追求速度与效率,多为低成本、大批量、中低端的模式,生产不出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只是有量的保证,反而形成了结构性过剩。
进入新时代,要把人民各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各项建设的动力和源泉,需要弘扬和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的工匠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品质永不满足,追求极致,在社会分工下共同进步,在继承中求创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铸就新时代的中国梦。
(二)强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 加强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多种路径,把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借鉴先进国家做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人才观。
2.发挥专业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习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体现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3.以专业实训为手段, 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 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激起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职业院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注重技术、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工匠精神需要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国工匠”成为学生的职业理想。
5.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调动多方的支持,协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要以“工匠精神”作为的精神价值引领,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
(三)拓展新工科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职业教育范畴, 而应扩展到大教育的范畴,将其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贯穿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各个阶段。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工程教育领域要以此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对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建设工程教育强国。
新工科的是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下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工程教育,看似与不断重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矛盾,实则不然,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并行不悖的,一方面,创新精神以工匠精神为支撑;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因此在新工科教育中,同样要学生培育工匠精神,拓宽工匠精神培育在新工科的研究。工匠精神培育,各类工科院校应做好理念引领,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时用创新精神对技术进行“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将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高度融合,以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在新的研究领域会遇到全新的风险和挑战,一些工程技术的“无人区”会不断涌现全新的伦理问题,这时就要秉持中国工匠精神的传统伦理观和现代工程伦理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决策,让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实现技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新的研究领域,要深度挖掘,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味追求创新的速度和效率,遇到困难和瓶颈就见异思迁,要保持工匠精神的坚守和执着,去努力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四)深化产教融合中的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是一个具象化的概念,而且在不同职业与行业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意识后,需要把具象化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工匠习惯,再升华为个人职业的理想。产教融合可以使高校学生接触到未来工作的行业和企业,亲身经历职业岗位的锻炼,适应企业生产节奏,感悟企业文化,体验工匠精神。同时通过集学校教育制度与传统学徒制优势的现代学徒制,传承技术技能,在师徒传承的实践中学到师傅的技艺精髓,感受师傅的工匠精神,锻造工匠的精神品质,实现自身的工匠理想。
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契合点,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得到了很好的衔接,改变了以前学校作为单一主体的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重主体”协同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和计划,开发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整合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以产学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在这种二元结构下,依托校企育人“双重主体”,明确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围绕校园与企业两个阵地,实施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结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全方位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五)探索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工匠精神研究
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广泛应用在各领域,有些工作岗位逐步被机器所替代,机器换人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人会不会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工匠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其实人类制造机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人工智能只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是对人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数字化、系统化总结,它只能高效地完成基础性、高重复性、专业化、依赖数据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工作,把人从机械性、重复性、危险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增强人的安全性,提高产品的质量,但需要主观情感及洞察力、创造力的工作还代替不了人。
随着大量智能设备出现在在各行业,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将面临重新规划,机器终究是机器,它是机械的、程序的,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一方面人类还要以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工匠,深度挖掘和开发机器潜力,以更高技能去改进、操控机器,不断打磨,让机器更高效、更人性化、更智能地为人类服务,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另一方面,要探究人工智能设备怎样提高机器学习能力,使其能模仿人类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的品质,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提高技能。
(六)加大健全工匠精神的保障制度研究
全社会形成弘扬工匠精神,崇尚“大国工匠”的局面,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也不是依靠舆论宣传、国民教育能实现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文化沉积,并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力。
建立一套工匠精神的保障制度,能够使工匠精神不只停留在个人的绝技和修为上,使工匠精神更为持续,转而上升一种民族精神。从制度建设的实质上来说,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技能型职业成为劳动者的普遍选择,让工匠成为人人羡慕的楷模。
在制度建设上,首先要摈弃“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清除人才评测中涉及的“唯学历,唯职务、唯论文、唯分数”的制度,建立职业平等的制度,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拨机制,让技术人员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二,需要设计一系列细化的、可量化的体现工匠精神的指标,能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人才,在现实层面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尤其在薪酬和激励体系里设置褒扬工匠精神的维度,形成有推动力的薪酬奖励制度,使专注踏实、追求完美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每个人的价值观中,追求在技术和服务上的专注、积累、创新。其三,由于工匠们长期的坚守与不断探索,才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与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回报,因此政府应健全鼓励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制度,严格监管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惩罚造假,使企业和“现代工匠”坚守自己的领域,全身心地投入在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上,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
(七)加强各行业、各岗位发扬工匠精神的研究
工匠精神不是制造业的专属精神,而是各类行业都应发扬的专注和坚持的工匠精神:从企业家做好自己的产品到科研人员做好科学研究,从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到做厨师做好每道菜,各种职业都应把自己当作“匠人”来看,为社会提供精细的产品和服务,从中找到职业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同样,工匠精神也不是先进工作者、劳模的专属,而是应该体现在每一名劳动者身上,使每一名劳动者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与极致,最终让工匠精神在各个行业、各种岗位上落地开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每一名劳动者的工作习惯中,从而形成工匠文化。
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将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使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稳步提升质量水平,发展理念由追求速度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摒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不良风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出不平凡的光芒,以工匠精神推动整个社会的转型升级。
上一条:基于成果导向课程改革的八字教学策略应用研究
下一条:庄西真: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