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改进

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了点啥?

作者:jxzlpgzx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1日  

 

上周,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马亮讲授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学期课程结束了。看到同学们用心写下的学期感言,马亮老师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欣慰。在37日举行的2018年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项答辩会上,他摘选了部分学生感言与大家分享,迫不及待地想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分享这份喜悦,因为,对他而言,这意味着付出心血在专业课程中悄然种下的“育人”种子已生根发芽。

 

打破围墙的专业课,引导学生多维看待个人与国家发展

 

2018年,马老师的这门课入选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专业教师,本来只需要在学生心中建好“专业柱”,而现在又肩负起筑成“承重墙”的重任。如何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课程的前提下,悄然植入“立德树人”的DNA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围墙,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精心选聘10位不同行业的项目管理专家轮流走进课堂,通过分享自己亲身参与的项目管理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事物。

 

马亮老师精心选聘不同行业的项目管理专家走进课堂

 

“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类型有哪些?”

 

“新时代为什么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在“项目管理者与工匠精神”这堂课上,马老师抛出一连串问题把大家带入问题情境,再把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科瑞真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范宜昌请上了讲台;在“质量控制与影视项目管理”的课堂上,中国新闻奖获奖纪录片《人间世》制片人受邀走进课堂进行分享,案例震撼人心,令学生们受益良多。磁悬浮项目经理、摩天大楼项目经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知名律师……各行业专家分享的精彩案例令同学们对每堂课都充满了期待。

 

马亮虽是一名资质尚浅的青年讲师,但他的履历令他游刃有余地在这门课程当中“穿针引线”。他曾在上海世博局借调全职工作三年,具有很强的实务背景,又有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经历,同时还是上海大学兼职辅导员,在课堂上,他能够将丰富的工程经验与精深的研究成果、思政教育相结合,也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把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点,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人生,讲深、讲透。也正因如此,2017年底,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之一顾晓英一举把他推到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协力同向同行——“时代音画”公开课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现场交流会”的前台,与来自全国高校的同行进行分享交流。

 

马亮的“野心”不小,他试图在专业课中构建的是“顶天立地”的课程思政价值链,他说,“国家发展需要项目驱动、项目成功需要管理增值、管理有效需要人才支撑”的逻辑路径始终贯穿每一堂课,并打通了思政与专业之间的壁垒。“从国家项目的宏大叙事,自然地过渡到中观层面项目管理的重要价值,再落地到微观的项目管理者这个主体身上,最终的落脚点是人,这就使得学生感到自己专业上的精进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样一来,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课程思政的效果自然就会涌现出来”。

 

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在专业课堂上播撒“育人”种子

 

上海大学是“大国方略”的发源地,中国系列课思政课程的“引领者”,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其步伐也丝毫没有放缓。在上海大学,像马亮老师这样在专业课程领域默默耕耘,在学生心中埋下“育人”种子的教师已有一大批。

 

据顾晓英介绍,2018年,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继续不断推向深入,教务处会同专业学院抓好课堂教学各关键环节,倡导教师自觉地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体现价值引领,以期形成课程思政整体效应。

 

“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工作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科技与伦理”、“经典华语电影”等10门课程成为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项目。

 

顾晓英介绍道,“10门课程分属人文艺术、经管和理工学科领域,其中有六门属于核心通识课,这也正是为了面向更多的学生播撒‘育人’的种子。”

 

上海大学“双顾老师”坐堂的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

 

入选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后,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担心起一件事:既然是专业课,那就不能脱离原有的教学目标,同时又不能生硬地灌输思政内容,如何拿捏好这个度呢?事实上,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双顾老师”坐堂的工作坊,在每位授课教师的背后,还有着一支授课团队,共同教研,不断创新教授方法和内容,以学生是否喜欢为教学效果为目标设置课程设计,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把国家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的前途紧紧结合在一起,开启人生篇章。

 

经济学院示范课程的授课团队由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沈瑶教授领衔

 

例如,经济学院推出的核心通识课《生活中的经济学》,授课团队由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沈瑶教授领衔,在前期准备上下足了功夫。“我们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经济学原理”,沈瑶教授进一步解释道,例如,学生们下课后去食堂吃饭,就反映出经济学中的需求关系和价格;KTV缴纳版权费有道理吗?这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知识点,进而向同学们介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2018年以来,学生们非常关注中美贸易战,教师们又翻出了“八亿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经典案例,并结合最新的形势讲授比较优势、关税效益等知识,深入剖析中美贸易战为什么会发生,走向会是什么样。“这样的课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用更加宏观的视角看问题,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能发展得更好的信心。”沈教授还高兴地透露,自从去年升级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后,该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期末学生评分直线上升至97分。

 

《爱情心理密码》课程负责人陆瑜芳副教授在课堂上

 

经济学院还有一门人气爆棚的核心通识课程——爱情心理密码,课程负责人陆瑜芳副教授一度也很困惑,“当今大学生的爱情观与红色年代的爱情观相差得较远,如何找到共鸣点?”。她所在的团队最终选择的突破口是,通过引导学生收集红色爱情故事,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他们的婚姻保持得幸福、长久的秘诀所在。在一堂公开课上,陆老师设计了男女同学上台进行角色扮演,深情地朗读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往来书信,情深意长,声动人心,跨越了时空,打动了“90后”的心。学生们通过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反思,最终得出结论:能够长久的爱情,必须要三观吻合,在身、心、灵三个层面契合,而革命年代的红色伴侣就给年轻一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外语学院教师白岸杨在答辩会上回答评委提问

 

通过《大学英语》这门公共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外语学院教师白岸杨坦陈:“挺有挑战性的”。在她看来,青年学生不断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再与自己业已形成的中国文化价值观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极其重要。

 

为此,她精心挑选了一批补充阅读材料。有一次,在讲到情感认知时,她对比了在送孩子上学时,不同文化背景下母亲的不同反应,材料中引用了龙应台在《目送》中一句话,“你站在小路的另一边,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白老师在课堂上无意中提到自己在这一点上不太赞同中国妈妈的做法,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有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上阐述了自己的结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无为而治,是在等待着事物向理性的方向正常发展,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处理。令白老师更为惊喜的是,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而且应当走向世界,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青年学生,肩负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部拍摄了微课以进行辐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市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课程思政”建设。

 

2019年,上海大学将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主动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力求有效建构课程、专业和学科“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让高校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

 

上一条:基于OBE理念的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下一条:李忠华:对接、服务、助推、引领:一流专业群与产业链关系的四层次嬗变